国以才立,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政以才兴,邦以才固,军以才强。用人(才),自古以来,就是个永恒的课题,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用人成败史,成者得于此,败者亦失于此,国运、党运、军运、政运、业运、家运皆系于才运。故治国之要,治党之要,治军之要,治政之要,治业之要,治家之要,惟在选人(才)用人(才)。诚如毛泽东所言,领导干部主要职责: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用对用好用活人(才),是领导者头等重要的大事,这已成为他们的共识和遵循。
而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是一个兵学大国,有著名的《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孙膑兵法》。迈入兵法的艺术王国,犹如置身于光怪陆离的珍珠之海,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这其中尤以《孙子兵法》最为夺目,被后世称为“兵学圣典”。每每诵读沉思,无不让人启迪心智,不由人产生这样的冲动:如果把《孙子兵法》与选才用才结合起来,挖掘《孙子兵法》中所蕴藏着的丰富的用才谋略,奉献诸君,岂不美哉?有鉴于此,故有此讲座。
《孙子兵法》可谓博大精深,字字珠玑,精彩纷呈,思想深邃,奇谋迭出,目不暇接。
俗话说,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那么就让我们从《孙子兵法》这一汪洋大海中摘取几片浪花,来折射它谋略的光芒,以启迪我们领导者用人的智慧。
一、不可不察
【原文出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
【用人启示】
二、校计索情
【原文出处】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用人启示】
三、因利制权
【原文出处】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计篇》
【用人启示】
四、出其不意
【原文出处】出其不意。
——《计篇》
【用人启示】
五、示形之法
【原文出处】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用人启示】
六、利而诱之
【原文出处】利而诱之。
——《计篇》
【用人启示】
七、因粮于敌
【原文出处】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作战篇》
【用人启示】
八、货取敌利
【原文出处】取敌之利者,货也。
——《作战篇》
【用人启示】
九、卒善而养
【原文出处】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作战篇》
【用人启示】
十、知兵之将
【原文出处】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作战篇》
【用人启示】
十一、上兵伐谋
【原文出处】故上兵伐谋。
——《谋攻篇》
【用人启示】
十二、用兵之法
【原文出处】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谋攻篇》
【用人启示】
十三、知胜之道
【原文出处】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带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篇》
【用人启示】
十四、待敌可胜
【原文出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者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形篇》
【用人启示】
十五、战胜不复
【原文出处】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势篇》
【用人启示】
十六、避实击虚
【原文出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虚实篇》
【用人启示】
十七、因敌制胜
【原文出处】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虚实篇》
【用人启示】
十八、以迂为直
【原文出处】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易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也。
——《军争篇》
【用人启示】
十九、用众之法
【原文出处】《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军争篇》
【用人启示】
二十、兵非益多
【原文出处】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行军篇》
【用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