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成本核算
施工及运维BIM应用案例相关疑难点!
案例3:xx港xx期储煤筒仓工程钢结构深化设计及工厂制造案例
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国民经济显著增长,国力明显增强,钢厂量居于世界各国前列,在建筑中提出了要“积极、合理地用钢”,从此甩掉了“限制用钢”的束缚,钢结构建筑在经济发达地区逐渐增多。特别是2008年前后,在奥运会的推动下,出现了钢结构建筑热潮,强劲的市场需求,推动钢结构建筑迅猛发展,建成了一大批钢结构场馆、机场、车站和高层建筑。**本案例,学员要熟悉钢结构的特点,了解采用BIM技术的原因,了解保证项目质量的审核制度,熟悉BIM模型搭建的步骤,掌握该项目中BIM的深化设计步骤
BIM发展需考虑“中国特色”
当下,随着我国建筑业整体转型升级的需要和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加快,BIM已经成为行业公认的发展趋势,应用的程度和范围不断拓展。那么,作为一种舶来品,BIM目前在我国面临哪些阻碍,国外BIM的发展对我国又有哪些借鉴意义?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下称“标准院”)BIM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魏来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标准化体系的构建是推动BIM有序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由标准院承编的两本BIM国家标准现在进展如何? 魏来:标准院负责主编的《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和《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目前已完成初稿,即将进入征求意见稿阶段。作为一种信息化工具,BIM**重要的特点是强调大规模协同,这就要求有一个统一规则才能有效运转。而标准将促使大家在一个共识框架内发展,使BIM有序健康的向前推进。我们在编写过程中也参考了许多国际标准体系,基于标准院和buildingSMART平台,与众多国家标准编制单位,如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英国建筑研究院(BRE),新加坡建设局等交流。但国外标准更多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业指导性原则,和我国的国情及标准执行基础存在不少差异。因此在编写过程除了参考也进行了仔细甄别。 中国国家标准总结了当前BIM发展领域的许多先进经验和成果,出台后将改变我国BIM领域无法可依的现状,加速行业发展进程。以《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为例,此前BIM的交付物到底交付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在国家层面上并没有统一的约定和规范。当标准出来后,将会从国家层面予以明确的规定。根据这个规定,业主、施工、设计单位等工程参与方之间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工作量评估,从而引发分配机制乃至行业的诸多改变。 除了标准外,国外在推动BIM方面还有那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魏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BIM发展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说各国都在不断的出台或者修正自己的标准体系,另外各国也不断在项目上进行尝试和实践,希望能够树立一些标杆性的项目。应该说目前我国的BIM发展并不比国外落后,但差异还是很明显。国外建筑业的发展大多是以市场化为主,而我国是市场和政府监管兼而有之,这也带来了整个BIM发展的差异化。比如说美国就是完全市场化主导,企业对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造成了企业BIM素质发展得很快,而整个国家标准层面上BIM则发展得较慢。 比较值得我国借鉴的,是新加坡在推动BIM方面的一些举措。作为城市型国家,新加坡的政府指导能力很强,在很多项目上,该国政府采用了一些非常明确的激励性政策去鼓励市场使用BIM等信息化工具,比如说给予容积率方面的奖励。另外对于一些政府投资的项目也会进行信息化建造方面的要求和约定,这样就对整个社会和市场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我国,上海现在也有一些这方面的动作,但还需要更多的城市去跟进,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加速BIM氛围的发酵。 中国住房:同样处于摸索阶段,和比国外相比,我国在推动BIM发展方面面临着哪些自身的阻碍? 魏来:从我国建筑业整体来说,长期处在一个低成本运行的生态环境之中。这造成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费用去进行精细化的设计、施工、运维等,这无论对于整个行业还是BIM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阻碍。 另外,目前的造价体系也需要进行一些转变。有些时候,企业在运用BIM进行工程量和成本评估时,会发现计算下来总量或总价和传统手工方式算出来的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并不是BIM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计量方式不一样所造成的,所以这就要求我国造价体系也要和信息化建造保持同步转变。 再一个问题就是BIM就是如何和产品制造环节去沟通。目前的法律规定,设计单位没有指定产品的权利,这也造成了设计和产品环节普遍存在脱节的现象。而建筑实际上又和产品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使用BIM的时候,会发现BIM就像搭积木一样,把很多产品及其信息进行高效拼装,而在拼装的时候从业人员对于产品把握能力的“短板”就会凸显出来,这也对BIM的应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