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艺影视制作培训课程
佐艺电脑为您量身定制专属的学习规划
哈尔滨佐艺影视制作培训
快速咨询厚德立身,技娴立业!哈尔滨佐艺电脑学校针对再就业、在职人士短期速训快速就业,学习内容注重实用性,与社会接轨。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培养学员“树立目标是前提,重在坚持是关键,不断总结是提高”的学习原则。学校开设有影视制作、UI设计、淘宝开店、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办公设计等热门课程。
站在上帝视角,创造魔幻新世界
AE软件培训
视频特效添加PR软件培训
视频剪辑编辑PS软件培训
图片修改美化AI软件培训
图形设计AU软件培训
声音降噪完成
所有培训讲师均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动态,可以让学员享受到专业的培训课程。
根据客户的需求及学员的背景来设计培训课程内容,确定培训方式和培训风格,选派培训讲师,力求提供适合企业需求的培训课程。
无休息日,上午9点到11点,下午1点到3点晚上6点到8点,还可根据个人情况安排上课时段,循环开课,学会为止。
影视制作,不仅仅需要现场拍摄,更要后期制作。现场拍摄,主要在于拍摄团队的细心和专业,对于作品有塑形的作用,而后期则是为作品定型,赋予作品二次生命。很多企业宣传片和企业营销片,都是经过后期,才有了不错的画面质感,因此,对于宣传片和影视制作来说,后期都是至关重要的,得后期者得天下。以下这些作品都有老师的参与。
厚德立身,技娴立业!哈尔滨佐艺电脑学校针对再就业、在职人士短期速训快速就业,学习内容注重实用性,与社会接轨。“授汝技艺,佐汝就业;竭我之能,助其圆梦”为我校教学宗旨,帮助每一位学员建立自我职业规划,实现职业梦想。
这是一个注重品德的时代,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在佐艺起步,绽放精彩的人生。
佐艺电脑影视后期制作培训机构,只要你敢来!我们就敢培训!!!不限时间!不限年龄!学会为止!
学习影视后期需要每个人需要的时间是不同,针对不同的人的基础,需要学习的时间长短也不同,一般入门需要5~12个月,学员可根据自身学习时间需求向老师咨询具体学习周期.....
[详情]影视后期范围比较广,基本的是要掌握一门剪辑软件和一门合成软件,这样才能开展最基本的工作。当然适当的镜头逻辑也要懂才行。 我们常用的剪辑软件有E.....
[详情]影视后期细分的话可以分为剪辑和特效两方面:剪辑是在掌握了基础软件工具使用的基础之上要求有更高的剪辑艺术,更依靠个人的审美、个人的理解。学习影视后期有前途吗.....
[详情]学习影视后期需要每个人需要的时间是不同,针对不同的人的基础,需要学习的时间长短也不同,一般入门需要5~12个月,学员可根据自身学习时间需求向老师咨询具体学习周期.....
[详情]
采访在专题片的构成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专题片结构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承担了塑造人物形象、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的重要作用。下面是专题片的采访技巧,一起来了解下吧:
【专题片的采访技巧】
一、充分了解采访人物,进行多种方式的采访
传统的新闻采访往往追求的是“短平快”,但是这种采访方式不能完全满足专题片的内容需要。专题片的拍摄往往会有相对充裕的拍摄时间,所以也就有了更多和采访对象了解、沟通的可能。和采访对象的沟通有时候要抛开预设的采访内容和计划,这样可以避免对人物认识上的先入为主。最好的采访和沟通就是让采访对象觉察不到他是在被采访,善于倾听有时候要比善于提问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了解采访对象的方式是多元的,有的时候我们拿到的新闻线索并不是第一手的素材,这样其他媒体过往的报道会成为我们的参考,我们可以借此来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信息和人物事件的简要过程等等。
而所谓的多种方式的采访,就是不要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对采访对象进行的一对一采访。有时候可以将采访融进采访对象的生活、工作之中,随时遇到情况,随时进行采访,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下的采访对象更容易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想法,这样的采访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传统式采访时背景单一、情绪呆板的弊病。让采访对象在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和不适,这样的采访既有生动的画面又有丰富的同期声,这是十分受观众欢迎的一种采访方式。
二、摆正身份,让采访对象成为自己的朋友
随着电视、纸媒的大幅扩张以及网络等第三媒体的迅猛发展,现在电视和摄像机已经不再像二十年前那样是老百姓眼中的稀罕物了。大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已经不再那么遥远,对有的采访对象来说,他们懂得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也明白该通过何种方式来表达,他们有的人甚至明白媒体和观众的诉求是什么;而有的人会很明确地拒绝采访,他们知道作为媒体没有权利强迫他们接受采访,他们还知道,现如今媒体报道出来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一点用都没有,他们更能认识到媒体对于他们来说所谓的实际价值。所以作为专题片的编导更要摆正身份,要充分了解采访对象,而要想了解采访对象,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他成为朋友。
和采访对象结交的先决条件是,编导自己要珍惜和尊重自己的节目,要有正确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尊重所涉及的采访对象。和采访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要多听听他们在说什么,要尽可能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来为他们考虑,而发现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共通点往往会让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迅速拉近。
笔者曾经去武汉采访过一个收养流浪狗的中年男人,他每天五点多起床,到晚上九点钟睡觉,他一直都在为他收养的这两百多只流浪狗忙活着。当我和摄像第一天来到他的家里时,他对我们对他的关注表示感谢,但是他真的很忙又很辛苦,我明显感觉到他和我们之间隔着一道厚厚的墙,他似乎不愿意提及他内心的苦闷和生活的艰辛。但是当我们在吃饭聊天时聊到我家里也养狗,而且我对狗也十分喜欢时,他突然来了兴致,后来我们越聊越多,虽然拍摄只有五天,但是告别的时候我们已经是朋友了。也许只是和采访对象之间只有那零星的相似点,但是很有可能成为打开他心锁的钥匙。
三、耐心、冷静,要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媒体出品的专题片,为了节省经费,大多数情况下会省略去采访对象家里“踩点“这一环节,这样编导在和采访对象见面之前只能通过电话来进行一些必要的沟通,这样就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有的采访对象“晕镜头”,平时说话聊天都很好,摄像机一架上,话筒一递上,他就不会说话了;有的人心里对媒体抱着怀疑的态度,电话里明明聊得很好,见了面却又像换了个人似的,变得冷冰冰,对编导不理不睬的……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前期的沟通和了解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想完全杜绝,其实还是很难的。这样的情况万一发生了,那么编导就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来解决问题,打消采访对象的疑虑,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要尽可能冷静地处理问题。有的编导遇到这种情况会干脆放弃,笔者觉得这是一种很不专业的做法,因为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我们本来要面对的就是突发的事件,接触的本身就该是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时候并不是这个人难以被媒体采访,而是这个采访对象很难接受被眼前的这个编导或者记者采访。
所以问题如果发生了,那么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多从自身找原因,这样才会更好地解决问题。出发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到了采访地要能接受发生的一切,包括预想中的以及突发的情况,遇到了问题要能积极地来解决,这是媒体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专题片采访的提问技巧】
一、要学会与采访对象交流
创作电视专题片的过程中,编导在经过前期选题策划、制定宣传报道后,创作人员要静下心来和采访对象细心交流。采访过程中,地市级电视台的编导往往有这样的误区,盲目地认为采访很简单,到了采访对象所处的环境就指令性地告诉被采访对象拍啥、讲啥,抓起摄像机就拍起来,或以拒人千里的态度告诉被采访对象干这干那。这样做出来的片子,或许地方电视台正常的栏目节目还可以凑合用,然而一遇上大题材或需要作出分量重的专题片时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为此,要出精品就不能粗制滥造,就需要编导静下心来与被采访对象多交流、多沟通,编导即使一时无法真正与被采访对象产生情感共鸣,起码也要把自己的采访意图告诉被采访对象,让其明白编导的意图。然后从对方感受最深或最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去找采访的切入点,这样采访下来就容易多了。例如,1997年12月,驻马店电视台的编导去确山任店与南阳交界的深山沟创作民办教师赵明礼先进典型人物的采访就比较成功。作为当时的民办教师,赵明礼一辈子最远到过信阳市明港镇,一个人既是校长也是教师,教育着共有28个孩子的复式班,别说没见过啥世面,就连穿的裤子也是补丁摞补丁。老实木讷得见生人连一句话也没有。
采访之前,编导在电视台策划得好好的,可一到地方全变了。原本设计的《国歌》混声孩子们连唱都不会唱,山区没有电,山里人连电视也看不上。原本策划的采访赵明礼的同期声,可他连和记者交流都困难,更别说对着电视镜头和话筒讲了,吭吭哧哧,就是讲不成,急得赵明礼和摄像记者满头大汗。没办法的情况下,编导中止采访,费半天时间反复和赵明礼交流,了解他的教学、他的苦楚、他为教学所付出的心酸经历以及他那家徒四壁的生活窘境。带进山里的几盒烟也在编导和他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吸完了,赵明礼总算打开了话匣子,编导和赵明礼成了心灵上的朋友。就这样,让赵明礼这位第一次见记者的山里人慢慢地接受了记者。同时也在编导的启发下,讲出了他28年来教书育人的酸甜苦辣,从而使采访得以顺利进行。
二、要在采访过程中善于提问
电视专题片的编导绝对不要去当法官、当警察,也不要去当菩萨和裁判。要想着身为记者,我们是去代表观众去问的,观众的需求是记者最大的任务,不要让我们的观众看到节目没水平,对记者失望。在电视专题片的采访提问中一般多用调查式、追踪式、循序渐进引导式的提问方法。采访提问是一门学问,要讲求艺术性。然而在采访提问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的提问误区。一是提问太笼统,总是“请您谈谈体会”、“请您谈谈看法”、“请您说说感受”之类的问话,常使被采访对象无从谈起,或被采访者的回答答非所问,不是编导所需要的内容。
二是提出的问题太多太长,把想提出的问题一下子全给了被采访对象,让被采访对象记不住被问的问题。三是有些提问好“钻牛角尖”,本来不该问的问题,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咄咄逼人的发问,让被采访对象不好回答。四是提问题不看对象,不考虑被采访对象的身份、特点、代表性以及个人形象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比如采访农民,总问些“你对党在农村的政策有啥深层次思考”之类的话。采访大中学生,问些“请你谈谈当代青年的风采”之类的话,这些问题自然会让被采访对象回答不上来。五是有些提问过于直白简单,让人看了发笑,如“你认为是不是”、“你感觉这样好不好”、“现在的生活好吗”,这样的提问等于让被采访者作选择题,回答的话显然不是我们所要的同期采访。笔者在创作电视专题片《牵手》时,反映的是驻马店市万名党员帮扶万名困难职工的内容。
在采访过程中,西平县下岗多年的搬运工人古三堂是该县一位副县长的帮扶户。老古的妻子肾衰多年,30岁的儿子古建华患小儿麻痹症终日瘫痪在床,做梦都想有一个轮椅。然而,家境贫困潦倒,梦想总不能实现,这位副县长知道后,趁到市区开会期间给古建华买个轮椅车送过去了。在古家采访时,记者问:“家里做梦都想有个轮椅,可就是买不起。有了轮椅,孩子就可以出屋晒晒太阳了。副县长送来时,您家里人当时是啥表现?”古三堂回答:“6月6号那天很热,买个轮椅送来了,我全家都痛哭流涕,我当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浑身直(颤抖),当时我真想给李县长跪下来。”
同样是《牵手》中的采访,编导的提问能使下岗工人徐德成高兴得吟诗:“我现在干得很有劲啊,最起码领导是关心我的,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党的温暖。我写了一首小诗,把党比作阳光雨露,我当时是这样写的:党的阳光暖人心,干部群众一家亲,帮扶活动是雨露,滋润禾苗又回春”。在创作电视专题片的过程中,同样是提问,带着感情运用调查式的采访,往往出彩打动观众。出色的提问,会带来出其不意的神奇效果,不仅烘托整个电视专题片的主题,而且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把握采访提问的初步技巧
在创作电视专题片的过程中,编导怎样采访提问,决定着作品的成败。把握采访提问的初步技巧是一线记者的基本条件。然而,怎么去把握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采访前对所要提问的问题深思熟虑,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提问要准确,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三是对比较深刻的问题,尽量让被采访对象有所准备;四是对突发性事件的采访,要尽量把采访问题集中,放宽采访面;五是追踪式的采访要注意循序渐进的连贯性;六是要放下架子去问话,不要让人感觉到我们记者盛气凌人;七是不要怕提问过程中被采访对象看镜头;八是不要让被采访对象看着稿子念,这样的采访会显示出我们记者的提问和摄像没水平。
【专题片采访如何提问】
一、首先提问的语言要简单明了
提问要做到直接、明了,而且不带个人偏见,同时也要避免把问题描述得太复杂。举例:面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想过放弃吗?
二、开放式的问题和封闭式的问题
问题的类型有两种:开放式的问题和封闭式的问题。开放式的问题是比较宽泛的问题,为答案留有足够的余地。而封闭式问题通常都很具体,当然也需要对方的回答足够具体。请看下面的例子:
开放式的问题:请你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介绍一下好吗?
封闭式的问题:事情发生的时候,你在现场吗?当时你听到几声爆炸声?
以上的例子表明,这两种提问方式在新闻采访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有时,一些经验欠缺的记者在向封闭式问题的过渡过程中表现得过于急切。比如记者在采访交通事故中的一名目击者,他的提问是:“肇事汽车里的司机是不是喝醉了?”这样的提问不但隐藏了记者的一种倾向,而且问题的本身已经得出了一个目击者无法得出的结论。因为即使司机从车内爬出来步履蹒跚,像是喝醉了,但也还会有其他的可能,比如受伤了。所以,此处比较客观的提问应该是:“请你将你所看到的一切告诉我,好吗?”
三、提问的顺序:漏斗式
典型的提问顺序有两种,一种是从具体到一般,另一种是从一般到具体,被访者在回答一般问题时发表的言论自然会使采访者产生获得更为具体信息的需求,人们称之为漏斗式提问。反之亦然。
四、使用采访开始的提问
采访开始时准备的某些提问在后来可能要被删去,很多记者认为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本次采访的顺利进行。其实它也能帮助采访很快进入正轨。想象一下电视采访的某个画面,善谈但有些紧张的嘉宾在回答第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时显得有些结结巴巴。这证明嘉宾其实很紧张。删除一两个无关痛痒的问题总比放弃整个采访要好得多。使采访开始的提问有两类,一类用于打破僵局,另一类帮助迈出采访的第一步。
其实记者第一次与采访对象会面时可以使用一些打破僵局的技巧。比如聊聊办公室的背景、双方共同的熟人、两人都感兴趣的话题:如昨天晚上火箭对小牛的那场比赛。因为他可能是一个狂热的球迷,先让他心醉神迷的聊一会儿,然后马上转入正题:“谈到篮球比赛,能跟我们讲讲你小时候的梦想吗?
因此不管第一个严肃的问题是什么,它必须具备四个特性:
1、比较好回答,电视采访更应如此。2、能增强采访对象的自尊心,敏感的问题稍后再问。3、显示采访者为此已经做出的充分准备4、在逻辑上符合采访者已经阐明的采访目的。
五、过滤型问题
记者通常借一些过滤型问题来判断对方是否具备回答你提问的资格。例如,在事故现场,记者的提问是:“这里发生了什么”采访对象给你做了许多细节描述,但事后你发现,他当时根本就不在现场。而当时如果问了一个简单的过滤型问题――“大楼起火的时候,你在哪儿?”或许这些努力就不会付之一炬。
过滤型问题在采访身份不明的人时的作用更明显。你想做一个家庭暴力方面的报道,而你又不认识那个即将接受你采访的警官,你就提个过滤型的问题吧:“请问您与家庭暴力案件接触多吗?
向高素质的被访者提出过滤型问题能增强谈话的和谐度,但如果被访者的素质较低,谈话的和谐度将会被降低。如果你在提问时把采访对象当成了权威,他的自我意识就会得到提高。
【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技巧】
首先是分镜头稿本的设计。在设计分镜头稿本时,我们根据宣传部的文字初稿,考虑影视拍摄规律和镜头语言的需要,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调整,对于初稿中所提到的人和事逐一核实,并采访当事人,尽量在设计镜头时还原事情原本面貌,做到取材真实,客观地表现主人翁事迹。真实性是专题片自始至终的追求。通过纪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让人们感受到真实再现的品格,这是一种平民化的意识表现,它平视、客观的特点赋予了电视专题片感染力和生命力。②
专题片在拍摄选材方面要求注重典型性。就是所选取的人或事在一个时期一个地方具有普遍性、现实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绿叶对根的情谊》的主人翁是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教授梁桂荣,该片通过她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平凡事迹,表现出其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因此,我们主要选取了梁桂荣老师教学、科研、关心学生、关注年轻教师成长、教育子女及孝敬老人等方面的事迹进行拍摄。
电视专题片所记录的人和事,只有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才能达到蕴情涵理的效果。而要表现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感人的生活场景,就需要注意表现细节。因为细节是表现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典型的细节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拍摄过程中,特别注重细节画面的捕捉,利用细节充实画面信息量,表现生活场景和塑造人物形象,③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广阔的想象空间;并有意识地运用推、移、升降等运动方法来突出主体,采用小景别来表现主体。
教学场景的拍摄方面,主要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后辅导及深夜备课几方面进行。在拍摄课堂教学时,我们采用抓拍的方式捕捉到了一个细节画面,即一名学生听课微笑的镜头。当时解说词是:同学们都喜欢她的课,认为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这样的画面以人物的动作、表情特征来表现和深化主题,并且和解说词互相印证,互相补充。实验教学在实验室内拍摄,又包括实验授课和实验指导;课后辅导拍摄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在教室为本科生辅导功课,一个是在阅览室辅导研究生撰写论文。此外,还在家中拍摄了她深夜备课的镜头。
科研方面主要拍摄了在实验室做实验研究、发表的论文、参与编写的专著、获得的荣誉证书以及科研成果所支持的公司等镜头。在拍摄实验研究镜头时,我们选择了使用典型仪器且实验现象较明显的实验;在拍摄论文、荣誉证书、专著时,我们根据解说词的详略拍摄了固定镜头、水平摇镜头、垂直摇镜头,并把它们摆成扇形、矩形等形状摇或移动拍摄,以增加镜头的动感和变化。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我们拍摄了她的一位研究生所开办的公司――新乡拓新有限公司。具体镜头包括:公司领导阶层和她座谈交流,她到公司实验室指导实验,到生产第一线去指导职工操作设备以及公司自采用新成果以来所获得的荣誉证书等。
关心学生方面,我们根据解说设计了两组镜头:一组是她拿着衣服等物品去学生宿舍看望学生,另一组是她提着自己做的鲜美的鱼汤到医院看生病的学生。第一组镜头包括:她提着物品推门进学生宿舍,坐下来与学生谈心交流,学生试穿衣服,查看学生的被褥,沿着书架边谈话边查看学生的书籍。第二组镜头采用了简化的拍摄方法,即拍摄了一个看望者去医院的主观镜头。
先是由医院大门外移动进入医院,然后又从病房门口进病房的肩扛移动拍摄,接着拍摄摆在床头桌子上的水果和饭盒,镜头以滴着水的输液管为前景。整个过程老师和生病的学生都没有出画,场面调度较容易,颠簸的镜头恰恰表现出了老师去看学生时的那种忐忑、急迫的心情,水果、饭盒画面还能让观者感受到学生所得到的那种温暖。
关心年轻教师方面,拍摄了她到年轻教师家去了解情况,与年轻教师一家交谈并查看年轻教师家孩子作业等细节镜头;孝敬父母方面,我们拍摄了她和爱人手捧父亲的照片泪流满面的镜头,并就此采访了她的爱人。声画同步使电视专题具备了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魅力,所以应尽量采录原生态的现场资源来突出真实感。
关心老人方面,拍摄了她去看望一位老人的镜头。包括:提着营养品走出楼道行走在路上,在老人所居住的楼下与老人握手并搀扶老人回屋,在屋里向老人及其老伴问寒问暖,整理老人的衣领等。
此外,还根据解说设计拍摄了学生提着蛋糕到她家为她过生日,观看学生给她寄来的信件和贺卡以及公交车上与学生送别等镜头。
后期编辑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它包含着影像、声音、音乐等多项内容。编辑意识应该从拍摄过程甚至在设计分镜头稿本时就已经开始了,可以说贯穿于电视节目创作始终,一部好的电视片能否完美地奉献给观众,最后的编辑工作至关重要。
制作过程具体包括两部分,即声音的录制和视听素材的编辑合成。录音又分解说词的录音和采访的后期配音。解说是片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专题片很多画面不留现场音,所以解说尤为重要。由于设备限制,我们是用摄像机进行录音的。把摄像机固定在与播音员适当的位置,根据她的正常声音手动调整摄像机录制电平。解说的感情和节奏变化要与解说的主题相符。在采访她爱人时,由于被采访人心情过于激动和悲伤,讲话不连续且声音过低,我们就用后期配音的方法做了处理。首先反复听现场采访录音,把文字整理出来,再根据画面进行同步配音,尽量在口形、语调及感情等方面和画面一致。
在素材的编辑与合成过程中,首先是把所有相关的视听素材分类采集到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然后根据分镜头稿本把素材粗剪一下,码放到时间线上,再根据解说录音来细调镜头的长度。有时根据情节的需要,还要对前期拍摄到的素材进行二次加工,比如快放、慢放的处理,亮度、对比度的调整等。为了烘托出梁桂荣老师与学生送别时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我们把那一段素材做了慢镜头处理。最后,把采访的那一段配音加上字幕,再为片子加上合适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调动情绪,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总之,在拍摄和编辑专题片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利用现有条件拍摄出高水平的镜头。在以前几部专题片的拍摄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拍摄反映校园规划专题片《耕耘之路》时,我们利用到校外拍摄镜头之际,从校园外在车上移动拍摄了学校拆墙透绿工程。在拍摄学校笔直的道路以及中心花园时,是利用一位老师的摩托车进行的移动拍摄。
两处移动镜头无疑为片子增添了活力和动感。在拍摄一部反映科研成果的专题片《糖和氨基酸弱电解质相互作用研究》时,我们尝试了直接拍摄液晶电脑屏幕以获得电脑演示的动画,尝试了运用摄像机增强扫描功能以及调整采用合适的快门速度来拍摄普通的电脑屏幕,以尽量消除黑、白滚动干扰,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周仅剩 个试听名额
请键入信息,稍后系统将会把领奖短信发至您的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