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主讲《人性与文学四讲》
人类从劳动中产生语言、文字,文学由口头文学演变至文字文学。文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不仅是语言交流的组成部分,正如英国卡莱尔说的:“文学是一种探索人类內心奥妙的思想”。
文学要表现人,当然要描写人性。人的问题,是全部文学问题的核心。
文学在忠实地记录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记录并创造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人类之所以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既是为了确定自身与外在的各项关系,寻求安身立命之所,更重要的是想经过这认识使生存获得明确的意义。
2018年1月20-21日,陈思和教授将莅临博研,为各位学子带来《人性与文学四讲》,从文学中透视人性、观照人性!
|
巴金晚年的理想主义 论人性为基础的道徳理想 |
巴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一生都贯穿了对理想的真诚追求和呼唤,理想曾经是他积极投入写作的动力,但也曾经给他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回忆。
《随想录》是巴金对自己一生道路的反思,也是重新拾起理想主义的精神历程。
|
《芳华》 论道徳理想在当代的误读 |
《芳华》的故事是从1970年代开始讲起的。那个年代,主流意识形态出于提升全国老百姓思想觉悟的政治需要,在道德修养上创造了一个极端的高度:老愚公、白求恩、张思德、雷锋,古今中外四大道德楷模,成为共产主义理想人格放之四海皆而准的样板。
毫无问题,这些楷模(除了虚构的愚公外)都是zui具有人性力量的人,在他们的生命本能里向善的伦理元素非常强大,助人为乐、甘于奉献、原始正义、自我牺牲等人性力量都发挥良好。
但是任何人性正能量都是与人所具有的完整人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脱离人性的感性力量而单独抽象出来,成为一些政治符号。
一旦把人性的向善力量演绎成政治道德样板,那就会产生误读,使人性的本质向人性的演绎异化。
|
当代文学中的恶魔性 论人性与欲望的极致性表现 |
恶魔性是指人性中有一种阴暗的因素,以创造性与毁灭性同时俱在的狂暴形态出现,常常被正常道德观念理解为“邪恶”,但又是在社会发展中不能忽视的人性因素 。
在《坚硬如水》中,人性因素与社会因素构成了一对互动的关系,既可以理解成原欲等人性因素受到了更为本质的现实社会环境的制约,也可以反过来理解,这样一场历史性的灾难正是与人性中的原欲、疯狂和变态等因素相关。从个人的原始欲望到民族的疯狂记忆,这之间若隐若现的联系如果需要用一个概念来给以涵盖,那只能是这个词:the daimonic(恶魔性)。
|
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论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 |
2012年10月,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公众“诺贝尔情结”所释放的巨大情绪力量推动下,这一文学时间迅速在文坛内外掀起了热议。
莫言的创作美学,在世界文学传统中可以归到拉伯雷的《巨人传》的渊源,一种来自民间“下半身”文化的不断张扬人性狂欢力量的榜样,对莫言来说简直是驾轻就熟,浑然天成。但是莫言小说里还是他的中国元素,那就是对于苦难命运的忍受以及对由此引起的痛苦心灵的忍受。
|
复旦大学 陈思和 |
陈思和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现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中文系主任
兼任上海作协副主席
《上海文学》主编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曾获上海市共青团颁发的"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和五四奖章、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称号以及霍英东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
|
课程大纲 |
一、巴金晚年的理想主义
1、 从巴金晚年写作《随想录》谈起;巴金的痛苦。
2、 巴金早期的理想主义是什么?什么是道德?
3、晚年巴金的梦,忏悔的主题。
二、《芳华》:小说到电影
1、 小说中刘峰的意义,何小曼的意义。
2、 当今社会主流价值对刘峰的误解。
3、 电影与小说的差异,怀旧的意义。
三、当代文学中的恶魔性因素
1、 什么叫做恶魔性因素?
2、文学中怎样表现恶魔性因素?以阎连科、张炜、余华为例
3、 正确认识恶魔性因素有什么意义?
四、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1、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文学;
2、 莫言的文学创作;
3、 莫言在诺贝尔获奖时的讲演。
|
温馨提示 |
1. 报名截止1月19日14:00,确定参加者请于1月20日8:30前前往课室签到;
2. 因席位有限,为保证上课效果,支持博研教育发展的同学将优先安排;
3. 已结业班级学员复训,须分享此课程链接至朋友圈,并截图给班主任报名;
4. 嘉宾试听体验须缴纳1000元/天(学员推荐嘉宾则500元/天)且仅限1月20日,第二天试听课程须额外缴纳5000元(学员推荐嘉宾3000元,若2个月内办理完相应项目入学手续,则可抵扣学费)。
5. 博研课堂严肃,未购试听费的18周岁以下儿童请勿带入课室。
|
报名电话 |
周老师:0755-26903516 微信:1898878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