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年01月09日
三、作业成本信息与作业基础管理
作业基础成本管理的目的在于识别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消除那些不必要或者无效的非增值作业,控制成本动因,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常情况下,作业基础管理包括作业分析、作业改进、利用作业成本信息优化经营决策等内容。
(一)作业分析
1.作业分析的步骤
(1)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增值作业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且能为顾客带来价值的作业,企业应合理安排作业及各作业之间的联系,竭力减少非增值作业的执行,努力提高增值作业的执行效率。
(2)分析确认重要性作业。根据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选择那些对价值创造来说比较重要的作业并对其分析。
(3)对标及有效性分析。即通过与同业最佳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某项作业资源耗费的多少,判断该作业的人数、时间、效率是否最佳等,以寻找作业效率改进机会。
(4)关联性分析。即分析作业之间的联系以形成有序作业链。理想的作业链应该使作业完成的时间最短、重复次数最少。
2.作业分析的具体做法
(1)资源动因分析:评价作业有效性
资源动因是资源被消耗的方式和原因,运用资源动因可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可见,资源动因是资源成本分配到各项作业的基本依据。资源消耗并非都是合理、有效的,资源动因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提高资源的有效性。
(2)作业动因分析:评价作业的增值性
作业动因分析的重点在于确定各作业对产出的贡献,确认作业的增值性,即提示哪些作业是必需的,哪些作业是多余的,最终确定如何减少产品消耗作业的数量,从整体上降低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
一般来说,增值作业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该作业的功能是明确的;②该作业能为最终产品或劳务提供价值;③该作业在企业的整个作业链中是必需的,不能随意去掉、合并或被替代。
(3)作业链的综合分析
企业可以看成是一条完整的作业链,作业与作业之间保持其有效的链接,是决定企业作业链效率和价值的关键。
(二)作业改进
作业基础管理的目的在于以顾客为导向,利用作业成本信息优化流程,改进作业,寻找成本最低的价值创造方式。改进作业的方法主要有:
1.消除不必要作业以降低成本;
2.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业;
3.提高作业效率并减少作业消耗;
4.作业共享;
5.利用作业成本信息编制资源使用计划并配置未使用资源。
(三)作业成本信息与企业经营决策
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核心用途在于通过信息提供,服务或支持企业经营决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作业成本法下的本量利决策
(1)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性态
作业成本法下通过产品与所耗资源之间的关系,将成本分为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三种性态。
第一,短期变动成本。短期变动成本类似于传统管理会计中的变动成本。从作业成本法看,短期变动成本与单位级作业有关。变动成本总额随产量正比例变动,而单位变动成本在相关范围内保持不变。
第二,长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是指在批次、品种等固定情况下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与短期变动成本不同,决定长期变动成本高低的不是产量,而是品种级作业、批次级作业。长期变动成本以作业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基准,它随着作业量变动而正比例变动。
第三,固定成本。固定成本类似于传统管理会计中的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在相关范围内不随数量基础、作业基础的成本动因量而变,从而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成本。固定成本通常包括设施级成本,如总部管理人员工资、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审计费等。
(2)作业成本法下的本量利决策
成本性态划分的改变将导致本量利决策的变化。作业成本法认为,短期变动成本和长期变动成本都属于变动成本范畴,只不过前者与产品产量相关,后者与产品消耗的作业量相关。因此,边际贡献不仅应当减去短期变动成本,还应减去长期变动成本,这就要求用本量利分析进行重新测算。
2.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盈利性分析
采用传统变动成本法进行产品生产决策时,往往只注重产品生产的结果,而忽视了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从而将与该产品生产过程相关的直接成本割裂开,有可能误导企业经营决策。作业成本法不仅考虑产品,而且考虑产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作业量,使得决策更具相关性和科学性。
3.作业基础产品定价决策
基于作业成本信息且借助成本加成定价策略进行产品定价,是企业常用的一种定价方法。
应用成本加成法进行定价决策时需要强调的是,加成率通常由企业竞争策略和产品/服务的市场生命周期决定,且从资源角度,所加成的“成本”通常针对相关成本或增量成本。也就是说,在现有生产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企业无需考虑生产能力成本以及市场正常价格因素,而只需要确认相关的增量成本。
阅读推荐:
上一篇: 高级会计师考试辅导精华:第六章第六讲
下一篇: 高级会计师考试辅导精华:第六章第七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