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体验,不同的人读同一篇文章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记得小时候我七岁就开始看水浒传,那时候对于“武松吃牛肉,鲁智深沾着蒜吃狗肉,李逵宋江喝鲜鱼汤”等情节最是看重,希望着有一天能够像这帮英雄好汉们一样,大口吃好东西(那时候没想过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记得高中时再看水浒传的时候,已经依稀觉得往日的英雄们有些不尽人情了,几乎个个是光棍,只知义气武功,却几乎没有家庭,当然更没有爱情,这时候我曾经鄙视的王英好色之徒,反而觉得鲜活了,觉得有那么一些可爱之处大概是荷尔蒙分泌的原因吧;再过十年,重读水浒,价值观似乎完全改变了,我曾经非常厌恶的潘金莲居然变得有些可以理解,甚至于开始同情她,虽然书里没有关于她的任何心理描写,我却觉得我能理解这个女人了。
如果应试阅读考的是水浒传的话,而且还出一些类似四六级考研的阅读理解题,比如推论题,态度题,那么我想我的答案在不同时期肯定是不一样的,虽然七岁时我已经认识水浒中几乎所有的字了。
“妈的,题有问题”
不是的,原因是我没有搞清应试阅读和普通阅读的区别。
看文章,理解文字信息,边理解边反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经历感悟交织在一块,再加上一些美好愿望甚至是潜意识的意志等等,最后得到了一种“化合物”-这就是普通阅读,这种阅读在我的课堂上我通常称之为“意淫式”阅读,没有贬义。
看文章,理解文字信息,理解时可以结合一些常识(客观化的知识),看题目,比较选项和你的理解之间的异同,结合一些文字上的常识,如同意替换,正话反说,必要条件等,选出正确答案这就是应试阅读。
比较一下这两种阅读的区别,你会明显发现,如果涉及到读者较多的主观感觉,这种阅读比较自然,但这种阅读模式根本不适合应试,因为客观化考试题正确答案是唯一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