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隐喻是什么?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模式,是人类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和认知机制。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
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主席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系教授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
隐喻一词**早起源于希腊语,有“转换或变化”的意思。
从亚里士多德到柏拉图,再到莱考夫,隐喻的维度逐渐被拓展,隐喻的作用和表达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而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隐喻只存在于诗歌、文学之中。
事实上,正如莱考夫所说,隐喻无处不在。
我们常说,今天学了很多“干货”,我要回去好好“消化”一下。来源于一个隐喻:知识就是食物。
“你的理论站不住脚”来源于隐喻:理论是建筑。
“经营一段感情”来源于隐喻:感情是银行,或生意。
我们每个人都是运用隐喻的大师,比如 “我的妈妈是超人”,“坠入爱河”,“皇帝不急太监急”,还有 “时间就是金钱”,“破茧成蝶”,等等,数不胜数。
与诗歌和哲学一样,隐喻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活动。
我们创造了如此丰富的精神世界,不管是文学还是数学,都与隐喻有关。
而我们对生活中的隐喻太**,以至于对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毫无察觉。
02隐喻是智慧父母的百宝箱
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中,木兰在从军前,父母想把她嫁出去。
可是,相亲对木兰来说太难了。
身为花家的长女,木兰爽朗率真,并不是传统那种乖乖女,长得也不漂亮,又好动爱玩,一点儿也不端庄,男人都嫌弃她,相亲总是以失败告终,她也感到很挫败。
有一天,父亲坐到木兰的身边,告诉她去看花园里的桃花,说“你看,今年的桃花开得真美”。
木兰顺着父亲手指的方向,看着枝头上随风颤动的桃花,疑惑不解。
父亲继续说:“看见了吗?其中有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蕾,它还没开呢。但不用担心它,你知道吗?等到所有的桃花都谢了,这枝桃花会是花园里美丽、灿烂的桃花。”
借由桃花的隐喻,木兰父亲既安慰了相亲受挫的女儿,那份对女儿的爱和希望也传递到了女儿心里。
隐喻不说教、不讲道理、不劝诫。
用隐喻来回应孩子的情绪,是1种有 效的教育方式。
隐喻是1种亲子教育
在德国家喻户晓的儿童小说《火鞋与风鞋》,里面有一位特别会用隐喻的爸爸“风鞋”。
他的儿子迪姆矮矮胖胖地,经常被同学嘲笑,一度自卑到怀疑起自己的出身,会这样气愤地对爸爸说:
“我不想要新的名字,我就是不想再当我自己了,我想变成另外一个男孩!”
这位修鞋匠爸爸,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窘迫而失去教育孩子的耐心,反而对内心极度冲突的儿子火鞋给予了较大的包容,以及非同寻常的回应——将自己幻化成风鞋老爸,带着火鞋儿子展开了一段奇幻的游历。
在这个充满了隐喻的故事里,孩子终学会了接纳自己原来的样子,获得了心灵的成长。
并且让人感动的是,有一次,火鞋迪姆没有听爸爸的话,自己一个人离开草地进入了森林,结果差点迷路,好不**回到爸爸身边的小迪姆很害怕,不敢告诉爸爸。
到了晚上,小迪姆把自己白天发生的事情编成了一个故事《两只游隼的故事》讲给爸爸听。
爸爸早就明白了一切,但他并没有批评小迪姆,反而接着把故事讲了下去:
游隼爸爸对游隼儿子说,“以后,等到你长大的时候,你会一个人远走高飞。那时你不会再寒怕黑森林和黑水湖,你会找到正确的路。可现在你还得待在我的身边。”这是游隼爸爸说的话,游隼儿子向他保证,以后再也不偷偷飞开了。
迪姆听到爸爸这样“接故事”,兴奋地叫道:“没错!这一点我向你坚决保证!我现在特别特别高兴,因为我把一切都告诉了你。”
没有指责,没有劝诫,只是陪伴。
可以想象提姆听完之后,父子目光相遇的那一瞬间,脸上会心的微笑。
一个人的情绪是无法用理性来说服的。当你说出隐喻,说出爱,它就创造了亲子之间善意的接触和爱的联结,会在孩子心中一辈子,成为孩子被爱的印记,带给孩子力量。
有爱的孩子,一定是内心丰盈的,一辈子都会幸福,不是吗?
我们常说要教育孩子,怎么教育?
“回应”就是“教育”,你回应的方式,决定了事情的结果以及你跟孩子的关系。
学亲子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学习“如何回应孩子”。
父母善用隐喻,就是一种充满爱与智慧的回应,去疗愈孩子的受伤与挫败。
在跟孩子说隐喻的同时,我们也从孩子那里得到了爱的关系,关系在隐喻中得到疗愈。
03隐喻是自我成长的启辉器
很多时候,当我们深陷愧疚、自责、怨恨等痛苦情绪中的时候,什么宏大的人生哲理,正确无比的认知论,肤浅的安慰话完全听不进去,这时,隐喻是点亮顿悟之光的那个启辉器。
《盔甲骑士》是很多心理学爱好者非常喜欢的一本自我成长类故事书。书名《盔甲骑士》本身就是一个隐喻,行走于天地间整日忙忙碌碌的我们,以“盔甲”为荣,也因“盔甲”而伤,忽视了身边重要的家人,也远离了真实的自己。
为了卸下盔甲,骑士踏上了比以往为国王出征更为勇敢的征程,走进寻找真我的森林中,在梅林法师,小松鼠和鸽子的陪伴下,经过寂静之堡,知识之堡,真理之巅的考验,看清了自己与妻子,与儿子之间的关系,放下自己的怀疑和恐惧,全然地接纳了自己。
这么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它,常常品出不同的滋味。小编身边不少朋友都读过这本书,经常拿里面的隐喻故事反照自己,也用来劝慰朋友,在刚刚说出“盔甲骑士”这个隐喻的时候,就已经让朋友们明白自己的“问题”了,可见隐喻的力量。
当你朋友也为关系而困扰,找你倾诉时,不妨给TA讲一个盔甲骑士的隐喻故事吧!
04隐喻是亲密关系的润滑剂
国外研究表明,观察两个人在对话过程中是否使用隐喻,就能推测出他们之间的亲密程度。
因《披荆斩棘的哥哥》受到关注的李承铉,与妻子戚薇之间有着令人羡慕的亲密关系,他们的互动中有很多隐喻式的语言,让人感受到两人关系中流动的情感。
10月30日是李承铉的生日,戚薇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一张蜘蛛趴在李承铉后背上的照片,并发文为老公庆生:“带上你zui 爱的动物,祝你生日快乐。”
随后李承铉在评论区回复:“我zui 爱的动物…不是你吗?我的兔子??”
这一波土味情话秀恩爱的操作引得网友纷纷留言:
“真夫妻都这么聊天的嘛?”
“天!又被撒了一嘴狗粮。”
不仅如此,经常使用隐喻,让我们对人更敏感,更**捕捉到准确的情绪情感信息。
在该研究的Mind read(读心)实验中,参与者要对36幅只有眼睛特写的黑白照片,辨别出眼睛传达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结果发现,经常使用隐喻的人完成得更出色。
善用隐喻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拥有更大的信息量,对伴侣的回应会更饱满,获得更令人感到舒服的关系。
05隐喻让我们在沟通中成长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的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1阶段:"情感的奴隶”,也就是我们总是想让别人快乐,我们的自我认同建立在别人对我们是否满意之上。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在这个阶段,我们意识到,为别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太大了,所以我们开始对别人的痛苦变得无动于衷,看起来“面目可憎”,态度生硬。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我们改变对外界评价的依赖,认识到自己才是问题的“解铃人”,同时无法为他人负责,与自我和解。
这三个阶段也正是我们不断地与外界碰撞和沟通的过程。
从试探,讨好式沟通,到指责式沟通,打岔式沟通,再到能自如地与他人沟通,与自己沟通,达到一致性沟通的平衡状态,在每个阶段,我们几乎每说三句话就要使用一个隐喻。
“怎么不吃饭啊?”——“我气都气饱了!”
“你怎么不跟你妈妈讲呢?”——“我怕她骂我,我妈妈是个母老虎。”
“你根本就是油盐不进,怎么说都不听,这日子过不下去了!”
“我男朋友是个木头人,我说什么,他都永远找不到重点。”
“女儿是我的贴心小棉袄。”
“老公,你是家里的顶梁柱,我生气是因为心疼你太辛苦了.....”
“木头,过来让我躺一下!”
。。。。。。
善用隐喻,让我们与他人的沟通更加顺畅,让关系在隐喻的推拿按摩下,更加地放松和流动。
06隐喻是个案喜欢的工作方式
隐喻的功能在于解析,帮助我们解析个案的世界观,理解个案是如何建构生活的意义。
——Robert & Kelly (2010)
在叙事疗法的外化对话中,常常需要把问题和人的品性分开,就是依靠隐喻来实现的,透过隐喻去外化人与问题的关系,对问题进行命名,揭示并讨论这种关系的不同特征和影响。
比如,在跟青少年讨论他们的“恐惧“时,咨询师可以有意识地去创造出一种青少年与恐惧的关系,具体地探讨他们与恐惧的关系,可以问”恐惧什么时候是你的朋友,可以帮助你?什么时候又是你的敌人,会伤害你?”
不是让”恐惧“消失,而是找到其意义,并让这些意义去影响他们的生活。
心理咨询的流派和技术有很多,隐喻治疗是一个可以从学习到“落地“的实用工具,除了叙事,隐喻在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等各流派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
借助隐喻,个案的思想和感受透过隐喻被接通了,咨询师只需要站在离个案远远的地方,以个案需要的“距离感”,就可以陪伴他。
心理学家Henry Close说,透过故事与隐喻,使得心理咨询的形态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过程也充满了惊喜。
隐喻故事,常常带着个案通向“领悟”的通道,为生命找到新的出口。
当你说“我近期很忙”,你会怎么形容?
“我忙得像个机器人。
隐喻一出来,马上带出一个生动的画面,想象的空间打开了。
咨询师可以接着这个“机器人”的隐喻,去帮助个案表达更多关于僵硬和麻木的感受,也探讨有哪些时候不是机器人的状态呢?、
当个案不知不觉说隐喻的同时,就带出了丰富的想象与深刻的情感连接。
快节奏的社会里,意义的缺失是普遍性的,借由隐喻,我们进入意象,体验隐喻背后的故事,感受意义的存在。
隐喻连接了头脑和心灵。
同时,隐喻的模糊性,让个案有机会自己去界定其中的关联性,正如当代人生的意义需要自己去寻找,去确认,这些都是清晰精确的信息无法做到的。
想想我们为何常常读着别人的故事,却流着自己的泪?
07隐喻是老祖宗的智慧
我们中国的汉语言文化和历史博大精深,有大量的隐喻故事宝藏供我们学习和使用。
丽娃老师在一次隐喻直播公开课里面讲过“螳螂扑蝉,黄雀在后”的经典隐喻故事。
公元前584年,刚愎自用的吴王决心征伐楚国,文武大臣们都来劝阻,吴王不但听不进去,还声言谁要劝阻便杀谁。
有一个年轻的随从想劝阻他,但又怕被杀头,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
他手拿弹弓,兜藏弹丸,早早去花园巡逻,一连三天都如此。第三天,吴王觉得很奇怪,便问原因,年轻随从说:“大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不知我欲射它。它们都只看眼前的利益,不顾后面的危险。”
吴王猛醒,取消攻楚计划。
当我们巧妙地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语言和图像的连接建立起来了,思想被图像化、感官化、立体化,形成一整幅画面,听者过往的经验、当下的感受、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被投射到隐喻故事中,带出深刻的感受,让人能够看得见,能够理解和明白。
没有劝诫,没有评判,隐喻一出,画面即现,人就懂了。
隐喻保护了自尊,维护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能力。
08学习用隐喻来疗愈你与他人的关系
3天线下课程
1. 介绍隐喻
2. 产生隐喻,澄清隐喻
3. 梳理千丝万缕的关系
4. 隐喻故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5. 隐喻治疗-自己与重要他人的关系
6. 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4次线上课程
1. 松动紧张的关系
2. 松开粘稠的关系
3. 改善失落的关系
4. 促进关系-好上加好
09体验式 互动式的学习方式
除了讲授,更多的是示范、小组演练、大团体分享、提问、讨论。
除了丽娃老师,导师班优秀学员、跟随丽娃老师沉浸学习多年的弟子兵,将协助老师进行授课和示范。
除了导师助教,多位为学员而设的助教老师将在课堂上带小组、带领练习,结束后组织大家进行线上、线下的持续复习,帮助巩固和应用。
10
上课时间及费用
上课时间:具体以实际校区开班时间为准
人数限制:具体以实际校区开班时间为准